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变革诉求, 课程改革的目的则在于迎合这一诉求。为社会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学校教育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但其较为薄弱的实践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因此, 要大力推行研学旅行项目、建设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破解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 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 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教育部自2012年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之后, 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和开展研学旅行, 致力于建成地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11月,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并指出, 要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 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12月6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命名20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4个研学基地分别隶属于28个中央部门以及31个省市。从活动内容来看, 基地类型涵盖红色革命类、历史文化类、军事训练类、科技活动类、职业体验类、亲近自然类。表1 全国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类型及代表基地
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分布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区, 充分考虑了区域覆盖面, 且各省区的推荐数量也相对均衡。中央部门推荐基地数量共95个, 除多数国家级工程、研究所、博物馆等分布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外, 其他基地均分布于全国各地。31个省市推荐基地数量共109个, 各省市推荐数量均在2-6个, 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荐量均为1个。但总体来看, 基地分布区域和数量较为均衡, 不存在明显差异。从已经建设的基地类别来看, 主要包含红色革命类、历史文化类、军事训练类、科技活动类、职业体验类、亲近自然类6种基地主题。分别从爱国、文化、科技、自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其中科技活动类数量最多, 共62个, 占总数的30.4%;其次是亲近自然类, 共45个, 占总数的22.1%,;再次是红色革命类, 共42个, 占总数的20.6%;由此可见, 基地类型不仅丰富多样, 且加强了重点类型基地的建设力度。推荐名单中的基地合作单位在其领域内, 甚至在全国范围内, 都具有明显优势和权威。红色革命类、历史文化类基地合作单位包含众多国家级、省级纪念馆、博物馆等;军事训练类基地合作单位包含中国海军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点单位;科技活动类基地合作单位涵盖了水利、农业、工业、质检、航空、海事、地质、天文、交通等方面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单位;职业体验类基地合作单位包含消防、救灾、气象等方面的重点单位, 亲近自然类基地合作单位涵盖了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总体来看, 推荐的基地合作单位均具有规模成熟、技术领先、影响力大、权威性强等特点, 在国家及区域内具有代表性, 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点单位。目前, 国家和地方层面尚未出台系统的基地建设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 导致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受限。一方面, 现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虽然积极参与研学项目, 但在具体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可行的机制导向, 虽然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过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 导致事倍功半;另一方面, 基地内部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 在建成什么与如何建成两方面缺乏深入规划, 导致在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偏离初始定位。大部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不属于教育系统, 核心工作也无关教育教学, 又缺乏与中小学校的深入沟通。因此, 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内容和实现策略缺乏系统认识, 导致基地的研学活动设计定位与中小学生培养目标不符, 出现重视“行”忽视“学”的问题, 致使实践活动内容单一。当研学旅行变成了单纯的旅行时, 就难以实现预想的研学实践效果。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侧重于对研学活动的设计, 而忽视了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目前, 在研学实践过程中, 主要由中小学校及带队教师承担着保障学生安全的责任, 单方面的安全管理会导致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食宿安全等诸多方面存在隐患。
为此, 学校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时存在较大压力和风险, 家长也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拒绝参加研学实践活动。从国家层面, 一是要根据基地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 以提升基地研学项目开展的可持续性;二是要出台统一的基地建设标准, 分配监管职责或成立相关管理部门, 以对基地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监督和评估, 并定期交流、发现问题, 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三是要加强研学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制定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制度, 建立研学人才管理机制, 培养提升研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四是出台具体可行的激励政策, 以进一步调动现有研学基地的积极性, 同时扩大影响, 促进建设更大范围、规模和数量的研学基地。从基地层面, 一是要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与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定期进行教育教学相关培训, 促进基地建设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建立内部考核制度, 以便对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 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把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目标是其价值所在, 旅行只是研学的载体。脱离了这一特征, 研学旅行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研学旅行得以开展的核心支持条件之一, 因此, 其建设目标也要紧抓研学旅行的价值所在——研学, 在深入研究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基础上, 确立基地建设目标。同时, 要将建设目标落实在实践活动中, 首先, 要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其次, 要秉承教育性原则, 尤其是亲近自然类基地,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只游不学”或“重游轻学”,及时为学生拓展自然科学知识, 切不可脱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根本。研学旅行项目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与创新, 它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在对学校教育进行拓展的基础上, 还要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 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一个完整的研学活动通常由学校或相关机构发起和组织, 然后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具体活动的开展, 活动开展前要与学校或相关机构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 不仅要明确其时间、具体主题等, 还要了解其活动目的、教学需求等, 这对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目标达成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也能够与基地的建设目标形成积极的映射关系, 促进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要以学生为本, 是基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研学旅行活动虽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但也要尽量避免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单一。基于此, 基地建设首先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尽可能广泛、深入地开发教育资源,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直观的活动场景与情境, 以帮助学生接触、观察、认识更加真实的世界, 这样才利于其经历发现、构想等思维发展过程, 从而促进其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其次, 要在研学活动设计过程中秉承操作体验性原则, 除了创设丰富、直观的场景以满足学生的感官体验需求外, 还要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 以保证学生都能积极投入, 身心充分参与其中;最后, 要善于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安排, 倾听学生心声,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安全是研学旅行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学校、教师、家长等十分重视的问题, 因此, 要完善基地安全保障机制, 将安全作为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的第一要务。首先,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方案, 将安全责任、事故处理责任等落实到人, 各部门各司其职,。不仅在日常工作中保障基地和人员的安全, 更要在教师和学生入驻基地后, 与校方或机构共同为师生和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全面可靠的安全保障;其次, 要加强基地研学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提高基地研学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 并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同时要定期对基地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并配备消防、逃生等设备, 一旦出现问题, 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再次, 在活动开展前, 要组织基地研学工作人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如讲解基地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逃生通道的位置等, 并提供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指导, 最大限度地规避安全风险;最后, 要及时与上级行政部门报备相关情况, 定期接受管理与审核。研学活动不仅能够拓展学校教育活动, 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 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助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研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我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 在数量、分布、类型、规模等方面的发展初具成效。接下来, 各地区政府、部门应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投入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总之, 一方面, 要从制度层面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规范化, 保障基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要从实践层面落实制度、原则、理念, 建设真正以学生为本、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