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3-31 17:24:30
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3月31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坚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 谋划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徐想 摄)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在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教育面貌正发生格局性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精神和《纲要》部署,坚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出“一二三五”的基本构想,即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坚持“一个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两个体系”,一是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化“三全育人”,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第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二是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三是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结构、强化内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水平。四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 第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提升四方面教育供给水平。一是提升人才供给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四是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第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一是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牵引,带动政府治理、学校办学、考试招生、人才培养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体系。三是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四是改革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五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十四五”末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刘健 摄)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为实现这一目标,有以下几个路径: 第一,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下一步义务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优质均衡,要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十三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进入普及化阶段,达到54.4%。到“十四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升到60%。 第二,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义务教育要做到优质均衡,特别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国家有尖端的、创新的、能够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又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第三,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还要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通过各种制度、政策和措施来完善,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鼓励人民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断接受学历教育,不断提升各方面素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建平台优结构强协作 进一步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 (徐想 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高等教育也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下一步,文件印发后主要任务是落实好这项工作。主要做六件大事: 一是要建平台。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的创新综合平台,共建共享优质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 二是要推集群。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要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带动引领西北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三是要优结构。支持中西部高等学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四是要强协作。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力度,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对接平台。 五是促共享。深入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供给力度。 六是惠民生。持续推进农村定单定向本科医学生的免费培养工作,每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输送6000名以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 加大工作力度 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徐想 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量呈加快增长趋势,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人数达到1429.7万人,比2015年增长62.6万人,85.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的服务,比例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大体相当。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将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继续推动入学降门槛。目前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绝大多数省份随迁子女与当地户籍子女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要重点推进特大城市和人口流入重点地区进一步完善入学政策,切实做到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应入尽入。二是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供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资源。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学位政策,特别是将随迁子女占比较高的民办学校优先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三是切实加强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关爱。指导各地建立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在情感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促进随迁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全面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更好服务对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徐想 摄)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这次专业目录集中修订主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用“四个紧盯”,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民生需求。《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调整幅度大,中职层次调整了61.1%,高职专科层次调整了56.4%,职教本科层次调整了260%,新设167个专业。总体从三方面服务对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第一,这次修订突出了“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用“三级”分类,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358个、高职专科层次744个,高职本科层次247个,全面覆盖国际通行的41个工业门类及我国最新发布的新职业。 第二,这次修订突出了“新”。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比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了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设置了婴幼儿托育服务和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管理、冰雪运动与管理等专业。 第三,这次修订突出了“特”。新版《目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第一次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层次,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逐级递进,课程深度逐层增加,人才定位有机衔接。 陈子季指出,下一步,将健全职业教育专业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指导省级教育部门结合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另一方面,指导职业院校用好办学自主权,鼓励灵活设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