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6 21:44:55
架桥铺路,盘活贫困地区人才资源 巍巍乌鞘岭,高耸入云,抬眼尽是苍翠。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耀有点恍惚:三年前,这里很难招到一个大学生,就在去年,光是农技中心一下子就招来5名本科以上人才,还有人放弃了兰州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这个偏远藏乡。 “说到底是事业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年轻人愿意扎根基层搏一番天地。”王耀说。过去,由于职称数量限制,县农技中心三四年才能有一个高级职称名额,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很受打击。“双定向”职称评审改革实施以来,中心三年内评上了5个副高,农技员从事科技研发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近两年摘得两项省级科技进步奖。 人才聚,事业兴。变化的背后是甘肃省人社厅出台的一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政策。为了让基层人才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作出贡献有成就感获得感,2018年以来,在人社部出台的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引领下,甘肃省出台《关于全省县以下基层高级职称单独分组单独评审的指导意见》,对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卫生、农业系列和林业工程专业实行单独评审,通过“放权、松绑、倾斜、优惠”等一系列组合拳多点发力,压茬推进。 “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为基层人才成长架桥铺路、另辟蹊径。”甘肃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甘肃职称新政明确指出,单独设置定向使用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占总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有效解决基层人才职数少、层级低、晋升难问题;在晋升通道上,人才可选择“全省有效”和“全省县以下基层有效”双通道晋升职称,把基层人才、民族地区人才、艰苦单位人才“作出贡献”与省市属其它单位人才“作出贡献”区别对待,对论文和外语、计算机能力考试不做要求。 打破同场竞技规则,基层人才参加属于自己主场的职称评审,更容易取得职称。经过2018、2019年评审,分别有7813人、8204人获全省县以下基层有效高级职称。 职称专属“快车道”开通,大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春天”,有了奔头更有了干劲,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被充分激发。 “以前,基层老师评上中级职称就很难再晋升,有些老师因此失去了斗志,还有些老师转任后勤岗位。职称新政红利释放后,很多教师重返一线教学岗位,积极参加公开课、优质课评比。”金塔县中学教师吴福斌连续20年担任班主任,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市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可因职数限制,一直被堵在正高级职称的门外。去年底,他终于冲破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凭借过硬的教学成果和基层任职年限,评上了正高级教师职称。 “盘活贫困地区人才资源,职称评价改革堪称一剂良药,不仅能给艰苦一线的专技人员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更能从待遇上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甘肃省天水市人社局副局长刘宇说。天水市要求对参评人员实行评职称、定岗位、兑现工资一条龙配套服务,2019年,全市1900多人评上副高以上职称,月工资平均涨了800元左右,让基层人才实现名利双收。 业绩导向,引导人才在脱贫一线投桃报李 “当前,困扰陇原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稳脱贫、防返贫的任务依然很重,突出在基层一线的业绩贡献,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才愿意到贫困地区干事创业。”甘肃省人社厅职称处处长向东解释道。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甘肃省人才“短板”一直存在,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短缺,更在于专业上的薄弱。近年来,甘肃省坚持“小切口大突破”的原则,打通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堵点”,专门出台了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因地制宜为基层培养输送了一批紧缺的专业人才。但如何留住用好人才,还要发挥好职称评价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 在评价导向上,甘肃职称新政增加了三个方面的评价权重:爱岗敬业、实际工作业绩、基层工作任职年限,对扎根基层时间长、任职时间长、贡献大的人才明确了倾斜政策和评价方式;明确博士毕业在乡村工作的可直接聘任副高级职称等“破格”条件;规定在贫困一线服务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可适当放宽申报学历、任职年限等限制,引导人才向脱贫一线汇聚。 这样的评价导向也让基层人才大呼“受益”。“这次新政策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做了调整,重点突出贡献业绩,这给我们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吃了‘定心丸’。”敦煌市黄渠镇卫生院副主任医师任德明在基层卫生院工作了近30年,对她来说,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能评上正高级职称,是过去不敢想的事。 明确脱贫一线业绩可作为申报条件,也大大激发了年轻人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在众多基层单位中,扶贫任务成了年轻人争抢的“香饽饽”。天祝县农技中心两名年轻的技术员,主动申请到打柴沟镇贫困村驻村扶贫,将蔬菜育种技术应用到特色农产品高原夏菜上,经过他们的手,蔬菜连年丰收,销量节节攀升。年轻的农技员成为贫困村群众交口称赞的“知心人”。 近三年来,甘肃通过深化县以下基层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职称制度改革,农业技术人才达到2.34万人,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有3994人,占比达到17%。一批适合贫困地区需求、留得住的专业人才成为服务贫困地区的有生力量。 谋划长远,赋予基层更多话语权 评出的人才是否符合基层工作需要?甘肃在“双定向”职称改革中突出谁用谁评,评审权进一步向基层一线下沉。 “我们为14个市州开设职称评聘‘自留地’,让市州自己评、自己聘,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更大、晋升机会更多。”甘肃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甘肃给14个市州下放了中小学教师、卫生、农业和工程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由地方按管理权限组建各系列职称定向评审委员会,负责职称评审、复核和证书发放,允许相邻市州探索组建联合评委会开展评审工作。 “赋予基层和用人单位更多评价自主权,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更能体现行业人才职业特点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从而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武威第六中学副校长董彦文告诉记者。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市教育局,武威第六中学14名优秀教师取得了高级职称,这些教师大多教学成绩突出,获得学生公认,不少人还获得过全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放得下”还要“接得住、管得好、服务优”。各地在承接职称评审上也不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提高职称评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酒泉市对取得重要技术突破、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天水市建立岗位管理、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继续教育等相关业务“一条龙”服务。武威市实行基层高级职称评审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烈火识真金,基层也是最好的练兵场。甘肃省委规定,省市属单位人才职称晋升“凡晋必下”,全省2020年及以后晋升高级职称的人才都必须在县以下基层服务一年以上,没有对口基层单位的,可安排到甘南、临夏州服务一年以上。 干在基层,扎根基层,如今,成长的通道也畅通在基层。大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直言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干劲和动力,愿继续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没想到年龄这么大了,党和国家还没忘记我们,我一定会坚守三尺讲台,奉献余热。”在天水市的高级职称评审现场,一位50多岁的乡村教师在答辩结束后,向评审专家致以90°的鞠躬,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这项改革不仅是一次革旧鼎新,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释放出的温度必将转化成贫困地区基层人才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酒泉市人社局局长宋诚语气坚定。 (来源:人社部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