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10-67676160

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行业要闻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日期:2021-04-19 14:05:46

微信图片_20200603102959.jpg

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育人模式。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中职为主体以及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识变应变求变,既要实施高端引领,发展职业高等教育,促进知识素养和技术技能融通发展,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整体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又要健全和完善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行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突出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还要强化类型教育特征,实施“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培养,通过内外结合、典型引领、高端带动、外部牵引,激励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进而为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技能人才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从需求侧分析,随着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依赖知识集成与技术创新,技能人才日益成为竞争的核心资源,技能人才开发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从供给侧角度看,多样化的教育结构才能更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人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关乎着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百姓的切身利益。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


我国从1949年人均GDP仅几十美元,到2019年突破1万美元,当前已稳居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在新的起点“启航”,向着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彰显出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双提高”。我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必须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经济增长模式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必然要求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对人才链、教育链、价值链带来转型升级的连锁反应。经济增长主要靠创新驱动而不是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一过程中,结构性就业矛盾难以避免,技能落伍的劳动者面临着转业转岗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症结在于“技能错配”,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存在困难。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运行下行期,要实施就业岗位创造和就业维持政策,更应强调就业的充分性;而在经济增长稳定或者经济运行上行期,则更应强调就业的质量。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是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主要手段,发展高端职业教育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新消费时代是品牌时代,工业数字化转型时期,一线员工的技能和素养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要求员工必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必须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来满足先进装备制造与使用的要求,以发挥最大潜能,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汇聚强大动能。调查发现,中国品牌占世界500强的20%,主要来自设计、生产和服务,高技能人才逐渐由生产向设计和服务两端延伸,对低端单一操作技能人才需求下降,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大。


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更好地统筹产业发展和就业优先战略,构建更加有效的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就业。产业链、产业高端化和高端产业急需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层次提高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因此,要培育更多在现代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一线人才,具备软件应用、系统思维、协调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技能人才,来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就业结构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转型、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由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高等职业教育组成,其发展深受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双重影响。从改革开放前到新时代以来,职业教育培育的重点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从重视培养广大合格劳动者向系统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转变,从重视一技之长向一专多能发展。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论断,要求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明确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急需创新培养模式


人才需求的变化必然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通过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引领性。传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需要继承发展,更需要改革创新、深化细化。受“两种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德国“双元制”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传统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传承“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改革创新育人模式。要通过学习德国、日本、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本土化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法改革,推广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式;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探索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市场化的今天,实习已将“工学结合”中的校企互惠关系转变为一种交换关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稳定有效的支撑政策,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典型特征,校企协同育人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持续性、连贯性、长期性。因此,需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重塑职业标准和人才质量观,重塑专业标准和知识技术体系,重塑技术复合与能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教专科—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体系。


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


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生动实践,逐步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动育人模式变革,从技术岗位复合型人才需求出发,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社会认可,具有推广价值。以下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来分析“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及其成效。


(一)“课证融通”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在“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证书)对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习得真功夫,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融通”模式,在信息通信类专业推进以企业能力为导向,探索实践了“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共生共长


为实现学校专业课程与华为认证的有机融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攻关小组深入研究,对华为证书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将其知识、技能需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求,着力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与华为认证体系互嵌共生、互动共长。课程体系紧密对标华为认证技能模块,新增了多门华为认证课程,替换了大量电路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数大幅“瘦身”,从1642学时降至1474学时,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更契合产业需求。


2.开展分段、分层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学校通过分段教学,在提前1~2年从企业获知行业用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认证课三个阶段。学生在大一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大三时再根据行业用人需求预判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培养方向分为传输、数通、云计算等类别,由学生自愿选择,学校因材施教。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校还通过分层教学,要求所有学生考取华为初级认证,鼓励有志趣的学生考取华为中级、高级认证,实行进阶式培养、个性化学习。


通过推进“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校1000多名在校生通过华为认证,其中,超过8%的2018届毕业生通过HCIE认证。华为在粤产业链企业已成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用人大户。华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模式也被作为范本,推广到其他华为ICT学院。


(二)“赛教融合”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在“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系统衔接,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等,以大赛为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了“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的培养效果。


1.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使教学与大赛更系统地衔接,该专业将大赛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将单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成课程项目,将综合运用设计成学期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大二、大三阶段增设以“课程+学期”项目为特色的创新综合实践、技能大赛及X证书类拓展课程,打破了常规课程安排。此类拓展类课程采用导师指导、项目实施的形式进行。


2.将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为解决大赛受益学生面窄的缺点,学校将大赛资源碎片化、项目化改造,并建设了基于大赛项目和X证书项目的网络学习课程和可实施理实一体教学的若干项目。该专业还以大赛平台和X考证平台为基础,围绕赛项项目和考证任务,编写了理实一体的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教学文件。


3.将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


教师把指导竞赛中了解、应用的行业标准、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和训练,使技能教学标准化、规范化,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评价体系,增加了经济性、安全性等指标,体现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改变了教学评价中主观分占比大的弊端。


通过推进“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大赛中捷报频传。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委会办公室的统计,自2008年办赛以来,学院获奖数为187项,排名第一。类似的“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在其他院校广泛开展,带动了教学改革。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唯一的特等奖,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的“构建学—赛—训互促机制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都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项。


(三)“赛证课相通”模式:山东职业学院


在“赛证课相通”模式中,学校的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企业认证(证书)相衔接,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企业考证”的相通培养。山东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推进“赛证课相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果。


1.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


该专业将新华三数据通信、安全等方向认证课程的最新行业认证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联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该专业还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所涉及的技能点、新技术融入课程标准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2.设计“技能逐级递进,能力渐次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主辅结合的形式。主线为课堂教学,涵盖公共实践环节、理实一体教学环节、岗位实践或顶岗环节;辅线为第二课堂课外培养,以技能竞赛、行业认证、专业认知与实践、特长生、创新教育、校外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展开,与主线相辅相成、共同培养。


3.构建“过程盘点、多方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该专业围绕行业企业岗位用人标准,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专业课程、技能竞赛、行业认证考核要求及其岗位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标准,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同学评价、行业评价、社会评价、技能竞赛评价等形式,规范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


通过推进“赛证课相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山东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竞赛硕果累累。其中,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连续11年获得山东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先后3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100%,历届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70%以上。


其他院校通过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推进“课岗证赛融合、教学做练一体、德能情智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大赛构建“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改革等。


三、深化改革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国家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需要增值赋能。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能给产业增值,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


为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围绕教学层面,进行“岗课赛证”的一体化设计:“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程设置内容要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专业课教材要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教师团队要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通过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要通过建立健全国家、省、校三级师生比赛机制,提升课程教学水平;“证”是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要通过开发、融通多类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证书,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具体而言,为深化改革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应从如下方面着力,探寻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一)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


产业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岗位需求、用人数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指南,而这掌握在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手中。只有校企强强联合,人才供给侧才能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侧。因此,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基于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使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接。


首先,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职业学校各专业要通过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以岗位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系统化分析形成的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原则,通过课程整合、内容综合,按照“群”的建设理念和“课岗证融通”的要求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其次,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要基于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要基于岗位实践按阶段性实践要求,编制岗位实践指导手册与教学评价标准,如,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企业实际问题,实行真题真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指导,完成专项技术工作,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借鉴世赛理念攀登技能人才培养之巅


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职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有研究表明,从“产业—竞赛—教育”三系统的共同结构看,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是职业教育“产赛教”机制的融合。因此,以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展示高端技能引领教学改革,加强赛课融通,才能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


首先,借鉴世赛理念,改革院校技能大赛。创办于1950年的世界技能大赛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赛项设置依据社会职业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育部发布《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的通知》,明确要求改革试点赛检验教学成果,体现世赛理念,力求赛出新机制、高水平,基本形成“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大赛格局。借鉴世赛理念改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其办成世界水平的赛事,坚持“引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理念,发挥大赛对职业教育改革树旗、导航、定标、催化的作用。赛项设计要强调德技并修、手脑并用,比赛内容要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实际,要将职业素养纳入考核范围,注重团队建设的团体赛,加强对选手综合能力和变通能力的考核。


其次,要着力赛课融通,引领教学改革。一是要以赛促学,开发赛项相应的教材和课件,以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竞赛心得整理、竞赛规范整理、理论知识整理、竞赛成果整理、微课视频录制等,将竞赛内容和心得体会融合到学案和课题项目设计中,将部分学生受训成果转化为大众化的教学资源。此外,还可将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赛项任务转化设计为教学项目、赛项标准转化完善为教学标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等。二是要以赛促教,培养教师看清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新要求,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促进自我提升。让教师从不爱教学到主动教学,从教得浅、学不深到教得好、学得专,让课堂产生“化学反应”。引领“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的共识。


(三)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证书是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以岗位职业技能为需求导向、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掌握为问题导向和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因此,加强证课融通,可以倒逼职业院校课程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企业认证内容,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基于行业标准,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证书体系。要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依托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重点评价企业职工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并公布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挖掘高技能人才掌握的绝招绝技,探索进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促进知识教学向技能教学的转变、教学理论向学习实践的转变。严把质量,把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服务与经济技术发展的有效性放在首位,强化证书的含金量。


其次,对接行业企业证书,健全教学标准体系。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对接行业企业证书评价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根据行业企业认证标准和职业院校教学实际,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指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技能鉴定活动,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